作者:雅言出版社發行人 顏擇雅 2015-06 親子天下雜誌 68期
如果孩子並不需要跟爸媽做朋友,爸媽何必一廂情願?不如善用當父母的權威,訂下規範、給清楚的界限,不但能預防孩子誤入歧途,還能減少親子間的誤解和磨擦。
這年頭,爸媽都認為應該跟孩子做朋友。但是,「跟孩子做朋友」好像是爸媽這邊才有的需求。孩子那邊是從來不煩「怎麼跟爸媽做朋友」的。
很諷刺,其實大人並沒更重視朋友。大人生活重心是事業與家庭,朋友親疏只求隨緣。但是對孩子來說,跟誰好、不跟誰好卻是天大的事,常常要敲鑼打鼓昭告天下。缺朋友、朋友反目,經常深深困擾孩子。但絕不會有老師跟孩子建議:「那你就跟爸媽做朋友啊!」老師沒這麼瞎的。
孩子並沒要跟爸媽做朋友,爸媽何必一廂情願?最常見的動機,是爸媽想多知道孩子的心事。這背後有權利意識:我曾經幫你把屎把尿耶,為什麼你有心事不讓我知道?
到十歲以後在家裡變沉默,從前爸媽還可以拿「知女莫若父、知子莫若母」自我陶醉。但現在有臉書,許多爸媽都是一發出加友邀請,就被孩子封鎖,不然就是爸媽設孩子為「摯友」,孩子卻設爸媽為「點頭之交」,只是不想讓爸媽看到動態更新。
爸媽被封鎖,常是自作自受。在孩子留言板上寫「快去做功課」,或把孩子幼時照片上傳,這都犯了孩子大忌。你覺得孩子萌照可引人按讚,孩子卻擔心同學取笑。
偏偏,爸媽常因為這類的無心之過,而喪失傾聽孩子心事的特權。孩子跟你說有女生對他示好,你應該當做母子間的小祕密。如果你在家族聚會拿來說笑,孩子一定超後悔跟你講。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可能連他想買什麼、他對外表或身材的煩惱、他追哪個偶像,都不願你跟別人講。
多聽、討論,不刺探孩子隱私
如果你一向尊重他的自我領域,但他還是不願跟你分享心事,這種狀況的一大可能,就是他不認為跟你講有何意義。
徬徨青少年都渴望心靈導師,有辦法做孩子心靈導師的爸媽卻不多。一來,爸媽不習慣給引導式的問題(你覺得你不配合的話他會怎樣),也無法不給人格評價(你太笨了,你遇到爛人)。更重要的是,心靈導師應該多聽,而不是強探隱私。一旦孩子發現你曾經偷看他的日記或手機,就不可能當你是心靈導師了。
要讓孩子知道你有資格做他的心靈導師,最好方式是尋找不涉雙方私領域的話題。話題如果牽涉到孩子的興趣與時間分配,或你的婚姻與婆媳關係,孩子往往已有主見。就算你講的都對,他也會認為那只是你的看法,不代表你有智慧。
要展現你的世故,我的建議是使用當天的熱門新聞。舉例,從阿帕契女王這則新聞,你可以先說你最受不了哪種炫耀文,也請孩子說他受不了的有哪些。你們可以討論炫耀與分享的區別在哪裡。從小S、佼佼大和解,你可以講你見過情人撕破臉的各種狀況,並跟孩子討論情人分手是否應該保持聯絡。這種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你可以把你知道的各種狀況拿出來討論,這樣更能展現你走過的橋真的比他走過的路還多。
不過,孩子很多事不講,也不見得是不覺得你有智慧。很可能,他就是自主性較強,想自己探索答案而已。事實上,孩子跟你無話不談,也不見得是好事。閱歷不足的年紀就什麼事都問爸媽看法,心智年齡一定變晚熟,三十幾歲還滿口「我媽說、我爸說」。這種人也許是爸媽心目中的貼心孩子,卻是別人眼中的媽寶。
有的爸媽會說,我沒要探孩子隱私,也不要孩子崇拜我的智慧。但現在網路惡狼那麼多,若孩子一堆事不讓我知道,我擔心他哪天惹到麻煩。
訂規則比跟孩子做朋友實際
要防患未然,最好方式卻不是跟孩子做朋友,而是幫他訂一串行為準則。例如:別加任何陌生人為臉友、別在臉書上跟人嗆聲、別貼炫耀文等等。
現今許多爸媽卻不再給孩子訂定行為準則。殊不知青少年容易人來瘋,思考後果的能力經常很糟,因此爸媽一定要給規範。晚上幾點前必須回家、每天可花多少時間上網、去哪些地方必須報備,這些事情不給規範,孩子頂多覺得你太忙都不管他而已,絕不會以為你在跟他做朋友。
爸媽又有個迷思,以為訂規則會傷感情。正好相反,事先把界限講清楚,只會減少誤解和磨擦。孩子知道犯規就必須接受懲罰(智慧型手機換成陽春手機),你也可以節省力氣罵他。重點是,他有時為了爭取通融,就會主動來跟你解釋他的計畫,而不是你一直問,他還愛答不答。
我想,專家一開始提倡「跟孩子做朋友」,絕不是要爸媽放棄給規範。專家應該是覺得爸媽不懂得傾聽,不會經營親子對話,才要爸媽學著跟孩子做朋友。只是,爸媽畢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權威角色,因此孩子才不可能當爸媽是朋友。爸媽應該在經營親子對話之餘,善用這種權威。強求跟孩子做朋友,則大可不必。